更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大城之变|老城更新胡同迎重生 艺术空间小而精美

发布时间:2023-07-27 17:43:01 来源:北京晚报

夏日傍晚,北竹杆胡同2号的艺术人文空间——槐轩,开启了“晚风夜游”。清风徐来,人们在这座新红学奠基人俞平伯住过的四合院里,听音乐、看展览,度过诗意的夜。

近年来,在首都核心区东城、西城,诞生了越来越多小而美、小而精的博物馆、艺术馆,如东城区的法原博物馆、槐轩、南池子美术馆、青云贰拾叁艺术中心等,西城区的马海方小微艺术馆、赵春香微妙艺术馆等。

它们在老城保护、院落更新中应运而生,由老院子、名人旧居等改造转型而来,呈现着古建木作、京味画作、世界精品古董家具等千姿百态的小众艺术,成为独家的审美情趣。


(资料图片)

南池子美术馆

艺术空间1

槐轩、青云贰拾叁艺术中心

名人旧居再利用 晚风夜游诗意足

毗邻朝阳门SOHO,在高楼的围合中,有一座300年历史的四合院。其朴素的外表令人难以想象,新红学奠基人俞平伯一家曾在此居住多年,也是朱自清、丰子恺等文化名士聚会的地方。伴随街区更新和院落改造,2022年,这里作为艺术人文空间——取名“槐轩”,面向公众免费开放。

槐轩 高高 摄

站在这座四合院的围墙外,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变化,它的外表和毗邻的院子一样,青砖、灰瓦、砖雕、越过院墙洒下绿荫的老国槐,难以分辨。而走进院内,却发现它十分便利地服务了现代人的生活,如透光的玻璃门窗、可随时落座的游廊等,形成与历史痕迹的对比,而汩汩涌动的喷泉、现代艺术装置等,又让小院儿充满了艺术气息。

今年5月起,槐轩推出“晚风夜游”系列活动,伴着梦幻光影、潺潺流水、氛围音乐,四合院呈现出全然不同于白天的诗意,观众沉浸式逛院子、看展览。“这就像文学手法里的通感,打通了观者的眼睛、耳朵、触觉,环境、音乐、展览成为了一体,激发了我对作品和四合院空间的极大想象力,夏天毛躁的心情一下子静了。”35岁的观众叶星说。

无独有偶,夏日,三里河水清岸绿,杨柳低垂。三里河畔,青云贰拾叁艺术中心游客络绎不绝。该院大部分建筑为晚清时期所建,部分曾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居所。“从1915年到1923年,梅兰芳先生和母亲就居住在前院的小厢房里,像大家耳熟能详的《天女散花》《霸王别姬》等经典剧目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。”青云贰拾叁艺术中心主理人沈云说:“将其改造为艺术中心,就是想延续老院子的文脉,让老街区焕发新魅力。”

青云贰拾叁艺术中心 沈云 摄

如今,经过恢复性修建,这里成为东城一处全新的艺术空间,非遗珠宝、欧洲古董家具、艺术画作等轮番展出,吸引了一批拥趸。最近,小院里正在举办消夏生活节,市集里,有手作、文创、茶文化、香文化、美食等,既可夜游小院,也可坐下来吃喝。

补白

文艺基因有了传承

名人旧居活化利用,老院子里有了新内容,但对文化艺术的传承基因没有变。人们一边访古探幽,走进文人雅士曾经生活过的地方,一边脑洞大开,在新兴艺术的引领下不断探索艺术的边界。

艺术空间2

法原博物馆、南池子美术馆

螺蛳壳里做道场 小院里蕴含大美

不同于传统博物馆,坐落在胡同里,这些新开放的博物馆、艺术馆不求博、不求大,而是小而精、小而美,市民游客触手可及、步行可达。

在前门东路大江胡同的牌楼对面,坐落着开馆刚满一年的法原博物馆,面积不大,仅有200余平方米。步入馆内,别有洞天,柱、梁、斗拱、雀替、花窗等百余精品木构件琳琅满目,雕工之精美,令人赞叹。这些都是建筑师、艺术家朱小地先生的个人收藏,来自山西、陕西、安徽、广东等全国各地。“法原博物馆的‘法原’取自清末营造大家姚承祖先生的《营造法原》,是向民间建筑和营造工匠的致敬。”朱小地说。

法原博物馆

距离故宫东华门不到300米,这两年,南池子美术馆一跃成为网红。馆内使用面积仅1000平方米,却别有洞天。踏入馆内,中部一泓池水,清澈如镜,环池有廊、轩、亭、榭,夹岸有叠石、绿植、繁花,明朗清雅,令人身心舒畅。后楼为展厅,不定期展出当代艺术家画作。

南池子美术馆

“经济发展越蓬勃,人们的文化缺口越大,审美口味越丰富。”南池子美术馆艺术总监文渊曾在国外生活多年,在他看来,“在法国巴黎、日本京都、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等老街区里,生长着很多小众博物馆、艺术馆,它们和老建筑相得益彰,又代表着这个地域最具特色的文化基因、人们的乡愁情怀。在北京,这个乡愁情怀可能就在最接地气的胡同、四合院里。”

螺蛳壳里做道场,不止于法原博物馆、南池子美术馆。在位于故宫东北角的拾院,上百件艺术与家居作品散落在这个恒温、恒湿、恒氧的绿色中式小院中,步入其中,移步易景,沉浸式逛展;报房胡同40号家居画廊,集聚了全世界不同品牌的家居单品和原创设计,每一件商品都有独特设计,每一幅画作都有独家故事。

补白

“胡同都变得年轻了”

“胡同都变得年轻了!”胡同里的老住户们惊喜地说。伴随近年来的疏解整治促提升,胡同中的“七小”门类被腾退,故居、会馆、老院子被整理出来,通过活化利用,成为了优质的、富有生机的艺术空间,成为美学生长的土壤。艺术家和年轻人们来了,他们带来了浓厚的艺术气息、先进的文化艺术产业,赋予了老院子全新的生命力,一度被诟病“迟暮”的胡同,拥有了令人惊喜的新鲜感。

艺术空间3

马海方小微艺术馆、赵春香微妙艺术馆

街区整体开始更新 诞生小微博物馆群

从高处俯瞰,小喇叭胡同像一只小喇叭放在老城的青砖灰瓦中,其最窄处只有55厘米宽,号称天桥地区最窄的胡同。小喇叭胡同10号,曾是一处有150多年历史的标准三合院。岁月消磨,这儿一度成了危房。

“我们刚接手院子的时候,房顶很多地儿都塌了,这儿,树根拱了院墙,那块,水泥地坑坑洼洼。”领着记者转一圈,主人马海方对老院子的样子记忆犹新。伴随老城整体保护,2018年,西城区启动天桥历史文化保护区房屋腾退,居民自愿报名。2019年,天桥盛世集团启动“天桥·艺巢”计划,利用腾退出的老院子引入艺术家工作室,打造胡同小微博物馆群。看重老院子的古韵京味,人物画家马海方入驻其中,修旧如旧。

马海方小微艺术馆

塌陷的房顶换上了全新的檩条,腐朽的柱子通过墩接获得新生,拱掉院墙的树根被彻底清理,水泥地修葺一新……好像一个人换了件新衣裳,如今的小喇叭胡同10号焕然重生,变身马海方小微艺术馆,院门敞开,游客进来,可以欣赏京味画作、喝茶、遛鸟、听琴,感受中式美学生活。

距离马海方小微艺术馆不远的赵锥子胡同24号院,也由一座两进小院腾退整理而来,如今是“赵春香微妙艺术馆”。在艺术馆里,创始人赵春香将软陶和老北京兔儿爷结合,创新出丰富多彩、千姿百态的软陶形象。走进小院,不但可以欣赏这些艺术品,还能动手进行创作体验。

赵春香微妙艺术馆

“胡同里面的人情味,院落里这些建筑和人文的要素,跟我们的艺术结合起来,就显得特别美妙。”赵春香微妙艺术馆主理人杨思求说。同时,艺术馆还提供培训课程,帮助有艺术梦想的人打造自己的小微艺术空间。在这里,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更具生命力的形式,重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。

补白

胡同街巷荡漾新鲜活水

一个个小院子的蜕变,也为胡同街巷带去新鲜活水。不光天桥地区,法原博物馆所在的前门东地区、槐轩所在的朝阳门、南池子美术馆所在的皇城地区,都在因这些星星点点的类博物馆、艺术馆而发生着改变。居住在这里的老住户们,也因家门口的文化时尚气息而倍感自豪、宜居。

漫步老城,当人们穿过车水马龙,迈入幽静胡同里的博物馆、艺术馆,感受艺术、寻找灵感,感知到的不仅是艺术品本身的美,还有古都新韵的无尽魅力。

制图 吴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李瑶 摄

上一篇:中牟县检察院开展防范电信诈骗普法宣传 提高防诈意识

下一篇:最后一页